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全域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编制旅游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市山县区间的协调联动,推进池州旅游全域化发展。青阳县委、县政府按照“修身福地、灵秀青阳”的整体定位,坚持县山联动,构建以县城为核心、环九华山区域为重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县山联动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
一是文化传统相辅相成。青阳历史悠久,自西汉年间设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拥有滕子京墓、太平山房、李氏宗祠、曹氏宗祠等40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九华山雄踞县境西南,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拥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农民画、九华玉骨扇等民间艺术名扬四海。
二是旅游资源优势互补。青阳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9个,山、水、洞、林等自然景观200余处,省级旅游乡镇5个。朱备禅修小镇、庙前九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先后被列入安徽省特色小镇;庙前镇茶溪小镇入选安徽省首批旅游小镇;陵阳镇被授予全国第二个摄影小镇;朱备镇、陵阳镇获评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一系列旅游创建将进一步促进九华山“单一旅游”向环九华山区域旅游发展。同时,通过县山联动开展的佛教商业化整治,进一步优化了环九华山旅游市场秩序,文化山、生态山、文明山的定位进一步凸显。
三是承接辐射前景广阔。青阳县交通环境优越,沿江高速、318国道横贯东西;京台高速、103省道穿越南北,九华山机场距县城仅20公里。经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武杭高铁落户青阳,九华山已经开工建设,县山迈入高铁时代。初步形成了以空运航空、高铁高速、国道省道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加强县山联动发展的建议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在《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领下,九华山12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应与《青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东九华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有效结合,科学调整边界,逐步打通前后山“内循环”、打开九华山的“东大门”,实现县山联动,共同发展。在推进山上保护、守护好优质资源同时,优化山下发展空间布局,为边界范围内环九华山乡镇预留发展空间,切实解决景区规划难、项目落户难的问题。
二是坚持完善基础配套,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推进莲花峰索道、阳山索道等景区景点旅游快速交通、池黄高铁青阳段、s358蓉城至杜村段改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旅游通达水平。建设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最美景观路、自驾营地、游客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大对朱备禅修小镇、庙前九华运动休闲小镇、陵阳摄影小镇扶持力度,发挥特色小镇带动作用,推进大旅游、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环九华山“快进漫游”旅游圈,真正游客“慢下来、住下来、留下来”。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融入大九华山旅游圈。突出休闲、养生、度假三大主题,高标准编制精品旅游项目,加大招商选资,积极发展县山文化游、体育游、养生游、研学游。继续推进旅游与文化、农林、工业等产业融合,深入挖掘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培育一批互动性、娱乐性较强的新业态。打造特色化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小镇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常态化开展旅游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引进特色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旅游和大健康产业业态,建设环九华山旅游集散中心。持续加强县山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凝聚营销合力,推进两地旅游营销联动,把旅游宣传同文化、招商引资等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型营销活动。
四是坚持共建共享,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共同策划、举办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策划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建立县山联动的旅游大宣传、大营销格局。加强群众性文化交流,共同举办节庆、文化、体育等活动。打破区域限制,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协同做好旅游产业项目的谋划、包装和招商工作,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开发等领域深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全力推进合泉山居大酒店、九华山荣玺庄园、富贵陵阳文化旅游区、陌上星空特色民宿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