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届3次]转换发展动能 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陈贤道-凯发平台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政协提案
[4届3次]转换发展动能 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陈贤道
浏览次数:2278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24 10:25

池州复建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2000年—201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实现利税年均增长26.2%,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始终在40%以上。2019年,工业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9%,工业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41.9%。可以说,池州的发展成就奠基于工业的发展贡献。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我们池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工业这条“跛腿”,因为我们现有工业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还患有许多“不适应症”,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发育晚与其要承担的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相适应。我省沿江其他城市因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形成龙头产业,再依托龙头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和关联产业,工业体量大。而我市工业因起步晚,导致总量规模偏小。我市工业化率始终在35%左右徘徊,比全省低近5个百分点。以2019年为例,我市工业发展速度位居全省第二,但我们的gdp增速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这说明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二是工业投入产出效益低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市工业经济以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 2018年,我市工业增加率为2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比马芜宜分别低3、1.3和2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偏重化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高耗能产业占绝对比重。2018年,水泥、钢铁、化工、有色、火电等五大高耗能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0%。四是产业层次低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市工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在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中,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占52%;大多数产出是原料矿和原材料产业,附加价值很低。五是科创与产业融合不足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157家,仅占全部规上工业1/4,研发投入强度1.0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9个百分点,大量中小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在上述诸多先天不足的状态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又面临着要素制约的巨大压力。首先,我市工业高消耗、高排放行业扩张明显。随着长江经济带规划的实施和“1515”三条生态管控防线措施的逐步落实,生态环境约束会越来越大。其次是能耗“双控”难以为继。一方面,因经济总量小,能源消费总量远低于周边城市;另一方面,工业结构偏重化,单耗水平居高不下。我市万元gdp能耗一直位居全省第2。水泥、钢铁、化工、有色、火电等五大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能耗的90%,而其能效水平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节能空间有限。每年新增十几万吨的能源消费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第三,土地供给日益趋紧。受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管控,园区开发空间受限。目前 6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规划范围内剩余可开发工业用地不足万亩。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顺应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和即将到来万物互联的5g时代,构建起具有池州特色、彰显比较优势、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建议:

1.打造工业“升级版”,推进转型发展。一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引导企业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改造提升现有产品,实施设备更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坚持矿业换产业的思路,将优质矿产资源向深加工企业倾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推动实施“互联网 ”战略。抢抓“5g时代”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加快构筑智能制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钢铁、水泥、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的骨干企业接入工业物联网。推进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模式变革,着力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企业。三是完善加大工业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实施工业技改提升行动计划,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示范项目。整合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专项引导资金,支持骨干企业升级改造。

2.突出园区“增长极”,推进特色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每个园区要与1个以上苏浙沪地区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信息、资源、效益共享机制,尽早实现全覆盖。抢抓苏浙沪开发园区腾笼换鸟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每个园区至少建立1个以上合作园或园中园。所有开发园区要加强与苏浙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谋求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和孵化基地。突出重大项目建设,以长三角为平台,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国内100强和大型民企开展招商活动,每个园区每年要落户1个以上世界500强或央企项目。按照“一园一业”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制订产业招商路线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3.提升科创“引领核”,推进创新发展。实施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工业骨干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注重培植“小而强”、“小而精”、“小而特”的科技型企业。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院校机构为主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4.织密要素“保障网”,推进集约发展。集约节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已完全处于关闭或停业状态的“僵尸”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盘活存量土地;对批而未建2年以上的项目闲置用地,依法收回;对新上项目,严格按照投入产出效率和投资强度,控制用地规模;对分期建设项目供地,要签订土地供应约束性条款协议,防止建小圈大、圈而不建。有序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高标准厂房集中。严格落实节能问责制度。以高耗能企业实施能耗在线监测为契机,推进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重点行业企业能效对标。以工业企业平均能效比为标准,强制推进高耗能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以全市工业单位能耗产出率为标准,加大节能评估,严格控制引进高耗能项目。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余热余压发电项目。强化水泥、钢铁、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的综合治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copyright@2002-2012 chzzx.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协池州市委员会 主办单位 站点地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