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届3次]坚持产城一体 ,推进“三区”协同发展 提案者:吴波-凯发平台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政协提案
[4届3次]坚持产城一体 ,推进“三区”协同发展
提案者:吴波
浏览次数:2421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24 10:30

江南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贵池产业园片,以下简称“三区”)是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目前,三区规划总面积273.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半导体、特色装备制造、铝基铜基材料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专用机床、柴油机尾气进入省级重大专项,小尺寸晶圆和封装测试、缝制装备和小型家用机床等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虽然三区近期在协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三区作为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其发展质效与市委、市政府寄予的期望、园区理应承载的使命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存在问题

一是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在规划协同、产业协同、招商引资政策协同、基础设施协同、公共服务协同、体制机制协同等方面没有建立长效化的协调机制。比如三区普惠性的招商引资政策差异太大,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和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同质竞争;三区内部没有建立能耗、环保等用能相关指标阶段性流转平台;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职能机构尚未整合实现协同监管。

二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三区整体综合实力不高,均居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后位,三区内企业过少、规模偏小、层次不高、同质竞争的现象存在。主导产业能级偏低,缺乏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只有铜冠铜箔一家,还仅仅是半导体产业外缘的关联企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虽然有一定特色,但相关企业都还不具备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产业创新基础薄弱,规模以上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50户,且利用率不高,创新资源没有实现共享,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发展空间不足。随着三区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产城一体的建设加速,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发展空间将愈加紧张。三区规划范围内可供工业用地都较少,既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也有一批僵尸企业挤占土地资源现象(据统计,三区共有此类企业20多户,占用土地近3000亩)。据了解,市经开区在规划范围内可供工业用地仅剩2000余亩,集中区可供工业用地不足1000亩,高新区规划范围内开发空间所剩无几。
四是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服务供给不足、维护不足,商业氛围不浓、休闲娱乐设施缺失,造成三区人气不旺。公共交通不顺畅,只有4条公交班线途经三区,其中仅2条班线在三区内设置停靠站;从三区内部看,只有高新区开通1条公交班线在园区内循环;从三区之间看,联结线路也不多,对三区企业职工上下班和出行带来很大不便。物流服务业发展滞后,运输不便捷,周转时间长,综合成本高。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公共设施建设维护不足,供电、供热稳定性有待提高等问题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园区发展动能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功能布局正由产业引领向产城一体融合转变,加快推进三区协同发展,合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对我市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立三区交流合作机制。三区均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定位差别不是很大,短期内难以真正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建议市委、市政府明确一名市领导牵头召集、市直相关部门和三区管委会参加的三区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上下功夫,定期研究解决三区协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主导产业、要素配置“五个协同”要求,促进三区信息共享、产业互补。

二是高起点编制三区国土空间规划。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联动区域统筹、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全面覆盖用途管制的原则,整体谋划三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三区交通网络、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进行统筹配置,预留并管控重要设施廊道等用地,形成三区总体规划“一张图”。建立“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转”工作机制,明确规划控制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在此基础上,编制控制性详规有关专项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空间规划体系。

三是聚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前些年,我市先后在东部沿江地区建设了池州经开区、池州高新区、江南产业集中区,应该说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举全市之力兴建园区,为全市经济社会赢得了发展机遇,我们的发展思路、推进举措、操作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并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产业体量小是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唯有突出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存量提升,一手抓增量优化,达到“走好一粒子、下活一盘棋”的效果。按照体现差异、突出特色、放大效应的原则和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圈的思路,加快三区协同发展主导产业,按照产业链条各有侧重,推动与沪苏浙园区合作,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上高对接,吸引一些上下游配套的工业项目。整合三区各类创新资源,聚焦各自特色细分领域发力,以产业创新支撑,走精深加工、高新技术路线,分类精准培育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打造2-3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四是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要率先提升三区交通通达水平,在三区各自完善内部交通网络、开通环形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增设串连三区的公交线路;启动实施平天湖快速通道工程,贯通秋浦东路与迎宾大道,着力构建东部园区“三横三纵”交通网络(“三横”即迎宾大道、清溪大道—龙腾大道、沿江大道—贵铜公路,“三纵”即凤鸣大道、贵铜公路—通港大道、牧之路);谋划建设城市东外环,承担城东区域货运交通,将牧之路货运功能调整为市内快速交通。同时,快速提升三区城市服务性功能,按“统一规划、分区建设、高效利用、整体融合”原则,结合三区现有常住人口、产业发展等现状,高标准建设酒店、餐饮、休闲、商城、银行网点、物流集散中心、综合体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目前,贵池东部新城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高新区公共服务及生活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已集聚人口约3万人,位居三区之中,承东启西、区位优越,具备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诸多优势。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作为三区建设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首选地,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加速推动三区产城一体融合。

园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对我市扭转经济发展态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全市上下要做到不分神、不分心,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推动三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形成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成为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的排头兵。


凯发平台 copyright@2002-2012 chzzx.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协池州市委员会 主办单位 站点地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