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池城,婚庆大操大办之风盛行,既助长了奢靡之气,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造成了惊人的铺张浪费,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此种现状,不管是操办的当事人,还是参宴的客众们,大多都是随波逐流。更为可怕的是,面对如此显而易见的社会群体性不当行为,有的人却已是司空见惯——满桌子菜扔掉一大半,却任其糟蹋而不觉,见怪不惊,习以为常。这尤其对孩子们价值观的不良塑造,破坏力更是不可估量,让他们从小以为浪费是当然,而不知道惜财惜物,与其学校所教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书本教育相去十万八千里,混淆其思维。甚至于有的婚庆中还加入了不少炫耀的色彩以及低俗的婚闹内容,社会影响愈加不良。
诚然,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是现在经济条件的整体改善,从某种意义上讲,提供了一定的张扬基础;二则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婚庆宴请行为都转移到了城区,形成了规模性的集聚效应。三则是婚庆公司等相关产业链推波助澜,甚至于一个主持人一天赶几场,出场费动辄数千元,菜品、酒品、随手礼的档次也随之不断上扬;四是不良环境促使攀比之风渐行渐浓,为了所谓的情面,你追我赶,多少人被迫赶鸭子上架,虽有不甘,莫能改正。五是有些人主观认识不足,价值观不端正,借婚庆炫富挥霍,认为花的是自己钱,对于社会共同物质的浪费以为与己无关。
这种日积月累而成的风气,如果要想改变,仅靠少数人的自觉或抵制是办不到的,依靠某些社会力量诸如“光盘行动”等公益组织的作为也是难有大的改观的。若想彻底扭转,建议从政府层面来倡导引领,加以社会力量的配合。
1、由民政部门牵头,结合婚姻登记,在各镇、街道办事处层面成立相关事务部,引导结婚当事人筹办婚庆事宜,其工作人员可以考虑吸纳社区民间人士,体现政府背景,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2、广为宣传移风易俗新办法,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承——让婚礼神圣而喜庆,庄严而隆重,又创新融入时代特征,既不失婚庆本色又展现文明。婚礼现场由工作人员代表政府表示祝贺和证婚等内容,提升当事人的荣誉感和婚礼的层次。
3、制订弹性不大的统一酒菜标准,合理控制规模,也可创新酒宴模式。考虑到结婚涉及男女双方多层关系的协调处理,实际中常常不易形成一致,所以要把握舆论导向,积极耐心沟通,尽力排除双方的心理和情面顾虑。
4、大力倡导集体婚礼,开展有意义的婚礼纪念活动:如植树、助学、慰问等,增添公益和文化的元素,体现地方特色,同时给予合适的纪念性的命名等工作,赋予婚姻久长美满的寓意。
5、通过公共载体对婚礼现场等健康内容予以适时报道,在社会上促成良好的风尚,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认同、支持和参与,更多展示正面的积极意义。
6、对于仍大肆铺张的婚庆行为,予以教育、批评、制止,对于仍大量抛弃婚宴酒菜的场所予以纠正、处罚和曝光,让节俭是美德,浪费是可耻的观念深入民心,形成风尚。
7、事务部要建立相关档案,建设后期跟踪服务机制,帮助每一对新人开启美好新生活,如孕检、胎教、生育、育儿、入学等方面的工作,协助其化解后期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婚姻方面的矛盾,把事务机构升华为他们长久的贴心人,促进社区安定社会和谐。
8、与周边地市及更大范围的相关机构取得联系沟通,积极携手共同推进,相信能取得更快更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