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是支撑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转型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我市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但“十二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2017年末,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装备制造业9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在我市都有分布,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相对齐全、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产值年均增长24.6%和25.2%。全市33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增加值位居前10的行业中有3个是装备制造业,分别是以超威电源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艾可蓝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以天平机械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
2017年装备制造业有158户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数的24.5%,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的20.8%,对规上工业贡献率为22.8%,拉动我市规上工业1.4个百分点。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数据看,全市装备制造业用1.2%、1.5%的能耗实现了20.8%、25.9%的增加值,说明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可有效缓解我市能耗压力。
近年来,虽然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完善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攻坚时期,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效益水平不高。2017年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率为5.2%,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2011-2017年,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4亿、1.9亿、0.3亿、2.7亿、-2.0亿、-3.9亿。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整个行业呈现亏损态势。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03.3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27.2%,同比下降6.8%,低于全市工业投资15.5个百分点。
二是运营资金紧张、生产成本较高。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应收账款资金共27.0亿元,占流动资产50.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占86.0%,同比增加1.41元,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9.7%。
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我市装备制造业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的模仿创新模式,科技研发投入比重明显低于省内先进地区。201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研发经费(r&d)支出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7.7%,远低于芜湖市20.6%的水平。
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是我市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优化政策扶持措施。要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高标准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保障措施。要整合现有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源、要素、财税、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要突出发展重点。围绕国内需求有空间、池州供给有优势的领域,重点发展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三大产业,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有较大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重点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三要推动集聚发展。按照配套先行、链条延伸、产业集聚的思路,依托全市重点园区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布局集中。壮大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市开发区半导体基地、江南集中区铝基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超百亿元级产业。
四要强化创新驱动。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两化”融合。要强化创新平台功能,加快创新孵化器、国家级实验室等载体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育引进体系,吸引和留住各类紧缺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
五要加强品牌建设。要在巩固提升现有品牌建设成果基础上,积极发挥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实施名牌带动、名企引领,加快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培育,促进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依托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和企业市场规模,叫响“池州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