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早在1998年,池州便已提出绿色发展方针,并在次年成功获得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称号。绿色,是这座江南小城不变的底色。池州的环境是绿色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池州的生活是绿色的,绿色运动、自然和谐。池州的发展也应该是绿色的,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的开发区,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的导向下,更要坚持绿色发展,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奋起直追。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绿色理念,提升质量效益
池州建市时间不长,工业基础薄弱,虽然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但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矛盾现象日益凸显。近年来,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总量规模在全省范围内逐年下降,去年市经开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收入仅为合肥经开区的4%左右。建议:一是应重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破除唯gdp的政绩观,着力建设生态底色更加浓厚、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的绿色现代产业园区。二是应重新树立质量效益理念,推进开发区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努力探索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协调发展道路。
二、实施创新驱动,增添发展动力
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东风,近年来,我市开发区主要以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为发展的主导方向,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远远落后于承接产业转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与产业创新集群、支撑主导产业领军企业、一流研发团队均屈指可数。建议:一是应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绿色发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开发区通过提高园区孵化功能、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等手段,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二是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孵化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科技成果,不断增强创新内生动力。
三、抓住整合机遇,培育绿色产业
我市现有的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以工业为主,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兴产业规模效应尚未显现,全市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不到200家,多集中在冶金、机械制造、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建议:一是应抓住本轮优化整合机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做好产业定位、体制调整、人员安置等工作,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及其部门的关系,着力解决江南产业集中区名分问题、石台县“飞地经济”跨区域合作园区问题等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应精准定位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聚焦目前各园区存在的产业定位雷同化、主业不清晰、方向不明朗的现象,在市级层面重新规划明确各开发区产业定位,从细分领域和行业中确定主攻方向,做精做专做大特色产业集群。
四、完善体制机制,补齐工作短板
目前我市开发区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如考核体系、投融资制度、政策体系、协调机制等。如《招商引资目标考核管理办法》,考核指标也仅仅停留在项目个数、固定资产投入等传统项目上。建议:一是应完善开发区综合考核机制,把绿色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县区、园区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应完善开发区项目负面清单机制,督促各园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从招商源头上控制非绿色产业进入。三是应完善环保综合治理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建设监管、污染治理等方面实行联动管控,完善各园区的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必要设施。
五、强化硬件配套,实现产城融合
产城剥离是目前我市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市大多数开发区均与城区有一定距离,配套功能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很多企业两头在外,用工短缺、物流成本上升。建议:一是应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各园区重点培育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类服务业。二是应促进集约节约发展,鼓励各开发区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探索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协议收购等方式,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六、落实平台建设,营造营商环境
载体平台不完善也是制约我市开发区绿色发展的主要困难之一。如:物流平台不完善,物流业运作效率低、基础设施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作为后发地区,人才基础薄弱,高端人才集聚度不高;金融支持能力不强,融资渠道有限等等。建议:一是应加强物流平台建设,积极引进物流企业,推动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应加强金融平台建设,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实施差别信贷政策,重点支持节能环保、前景好的绿色产业。三是应加强双创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众创空间,及时出台人才政策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育和集聚。四是应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以“全程代办”改革为抓手,着力营造公平公开、便捷高效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开发区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活力,谱写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