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政协专题协商会部署,市政协经济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重点围绕园区转型升级的主题,对我市部分转型升级任务比较重的开发园区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切感到开发区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与全面转型的要求有差距。调研中发现,部分开发区对转型升级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简单地把园区转型升级仅视同为产业转型升级,把产业转型升级简单理解为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产品更新换代,缺乏对开发区整体转型系统谋划和统筹部署,偏重生产要素基本配套,忽视开发区功能转型、体制转型,在推进产业转型中环保安全配套没有同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手段不强。
(二)对产业转型的路径研究不深。有的开发区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通道还欠缺深入细致研究,产业发展研究不够具体、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操作性不强,仍停留在概念上。如,东至经开区转型的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化工,但是具体往哪个细分领域延伸发展,重点突破哪个产业链段,思路还不够明晰。
(三)推进转型升级的举措有限。现阶段开发区在推进转型发展中仍有困惑,主要是转型发展的主观意愿与市场难以有效对接,政府推进产业转型的意愿与一些企业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形成反差。如,前江工业园计划打造年产6万吨的锂基材料产业基地,这是基于现有招商项目资源作出的方向性选择,但不确定性较大,如果项目未能如愿落户,转型计划将难以实现。类似的问题在有的园区也同样存在,想要“转”的产业项目不来,想要“赶”的产业项目不走。
(四)推进转型升级面临多重压力。一是目标任务的压力。面对当前和长远,先做规模还是“宁缺毋滥”等面临着两难选择。二是氛围的压力。由于不够客观的舆论影响,一些人谈到“钢铁”就认定是“落后产能”,谈“化工”就认定是“污染源头”,对开发区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干部思想有一定压力。三是融资压力。无论是开发区基础建设还是区内企业反映诉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难以有效破解。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牢固树立全面转型的理念。制定促进全市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牢固树立和践行全面转型的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功能转型为基础、体制转型为保障,加强战略统筹、规划引导,着力推进产业、功能、体制“三大转型”,以全面转型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二)把准产业转型的内涵要求。牢牢把握产业转型的内涵,以转推升、以升促转,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产业在价值链的地位。一是制定长江经济带“立规矩”的政策意见,强化环保、用地、用能、用水、岸线等刚性约束,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安全环保设施不达标且不具备整改提升空间的企业项目依法依规予以关停,倒逼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分类指导,以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为抓手,从政策引导支持和强化约束倒逼两端同时发力,推动现有企业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三是深入开展产业发展的研究,借助高水平的咨询研究机构,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及细分领域延伸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升级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加以培育攻坚,并定期开展评估,适时调整优化。
(三)加快推进开发区功能转型。针对开发区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孵化等短板,要加快转变建设模式。一是加快开发区优化整合,重点推动池州高新区以并入前江工业园区为契机,抓紧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动省级开发区以扩区形式并入区位相邻相近、产业关联同质的乡镇工业集中区。二是抓好开发区功能布局的规划调整,以产城一体、宜业宜居为导向,推动开发区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为重点,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抓好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和稳定运行,推进全市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并完成循环化改造,着力打造绿色环保园区。三是推进智慧园区、创新园区建设,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产业创新联盟、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增强园区功能的系统性、匹配性。
(四)积极探索创新体制转型。一是创新开发区管理运营模式,借鉴合肥、安庆等市成功经验与做法,选择1-2个园区开展市场化运营机制试点。二是出台体现转型升级要求的开发区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各级开发区特色、错位发展。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依照法定程序向开发区下放同级政府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在开发区建立全程代办制。四是积极探索招商新模式,大力推进联合基金平台招商、第三方招商、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建立健全开发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广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开发区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