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旅游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池州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村,以旅游致富农民,在奋力争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实践中,推动旅游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可以说是亮点纷呈。但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池州全域旅游,找准群众生活需要与旅游发展的结合点,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乡村基础建设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乡村产品开发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凸显;三是乡村服务人才的素养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乡村活动策划的多元度有待进一步丰富;五是乡村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
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优化乡村公共基础供给,共享便利舒适的美好生活
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配套与完善,始终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要以供给侧改革与主客共享的思维来统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工作,突出彰显乡村特色,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融合传统村居、生态风貌、文化保护、宜居宜养功能,设计与完善乡村道路、景观、公厕、驿站、营地、标识、智慧系统,形成立体化、多层次、一体化的通达及服务体系,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服务和无处不美的设计,共享乡村旅游完善、便捷、舒适的美好体验。
二、优化乡村特色产品供给,共享创新创意的美好生活
只有推动产品创新,培育新的业态,全域旅游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而说到产品,不得不提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民宿”。当你在朋友圈发一组身处某民宿的美图时,定会获得高于平常的点赞。为什么?因为喜欢。八福山居、半出美宿、慢庄,这些都是池州的民宿产品。再如传统村落,石门高、南溪古寨、所村、宋冲……这不仅是乡村的资源,更是乡村的产品。当然,池州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局限于这些。
建议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营造项目卖点,围绕产业链做实补齐拉长文章,围绕形成品牌目的地效应,出台丰富产品体系的引导激励政策,推动旅游单体开发向全域大系统综合开发转变,培植更多能够满足游客精神上的探索和享受的特色产品,在政府引导、企业落地、全民创业创新中丰富文化创意、田园生态、乡村民宿、研学旅行、特色村落、文旅小镇、创意廊道风景道,以及地方特色商品等旅游产品的供给。
三、优化乡村旅游人才供给,共享全程服务的美好生活
激活人才要素,方可激活市场。在全域旅游中,人才应该没有条条框框。曾经去阳产土楼,因为那里的导游而记忆犹新,或许应该更准确地讲是那位腰上挂着扩音器的大爷为讲解员让你记忆犹新。可就是这样接地气的讲解员,在池州却并不好找。其实,旅游人才作为供给侧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局限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站在全域旅游的角度去做更大的村民转化文章。熟悉本地历史人文,能够说好乡村故事,哪怕是夹杂着厚重的乡音,不仅解决了本地就业,又何尝不是一种地方特色?
建议将人才分类培育作为专项计划,一是强化旅游创意、经营管理、服务技能、导游和“非遗”传承等人才队伍培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强化引导、培育、提升全民服务意识与综合素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池州美的风景;三是强化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转型,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宣传者、创意者。
四、优化乡村文旅活动供给,共享客主互动的美好生活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和而不同”。 当前我们的乡村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层次不一,各地重视程度与组织策划效果也参差不齐,有的地方持续推进活动品牌,有的地方却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盲目效仿,有的根本不屑于去做。 然而,文旅节庆活动正是繁荣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各地应进一步关注节庆拉动效应,延长旅游产业链,做响池州绿运会、石台茶叶节,青阳 “青山之阳·九华原乡旅游季”,东至菊花节、杏花村龙舟赛,以持续、递进的方式策划组织活动,形成特色化品牌效应。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围绕千载诗人地举办诗歌节、围绕傩戏、青阳腔等举办非遗文化节等,多角度提升池州美誉度。同时加大活动策划与执行的指导,形成全域有主打的活动、县区有特色的品牌的多元化节庆模式,吸引游客与市民参与,在互动中体验美好生活。
五、优化乡村形象品牌供给,共享品质休闲的美好生活
乡村形象品牌,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乡村文化品牌,是将农耕文明、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等,以可视化模式融合成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在这一点上, “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 石台的名片推广已几近成熟,但其它地方品牌营销仍需推进。因此,我们必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推进美好乡村与宜游乡村的统一,突出各地特色文化符号,整体策划、整体宣传、整体营销,真正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凝练整合生态、生产、生活元素,找准主题吸引核,推出独具核心理念的形象名片,形成“乡村游,必游池州”的品牌供给,增强游客向往度和吸引力,让市场更加期待、更加向往“到池州就是体验品质化休闲生活”的美好感受,让池州的乡村真正成为大众向往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