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八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实施意见》,助推八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八大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认真落实《池州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不断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努力提高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着力提升产业工人技能,坚持开展产业工人劳动竞赛活动,有力维护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建立健全产业工人荣誉激励机制,为我市八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有生力量。
一、当前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治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参与渠道较为单一。在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及群团组织代表、委员中,产业工人代表虽然占据了一定比例,但数量仍然偏少。
二是技术工人晋升比较难。“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不够普及,职业技能晋升条件比较苛刻,而职业技能大赛选拔技术人才的比例相对比较少。在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上与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界限仍在,存在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现象。
三是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企业没有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规划,缺乏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职工岗位需求,有学用两张皮的现象。
四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尚有一定提升空间。一些企业缺乏技工人才培养的计划、管理和激励等相关措施。
二、深化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议
一是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地位。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党的建设,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凝心聚力促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把职业道德标兵、技术能手、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先进性。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团组织代表中,增加产业工人占比,努力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畅通党和政府与产业工人的沟通渠道,有效反映产业工人的诉求、建议。
二是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着力拓宽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打破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之间界限,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打破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实现有效衔接,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能够融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行列,“工人”与“干部”、“工程师”之间不再泾渭分明,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职工队伍需要,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落实校企合作,促进学校职业教育与职后技术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无缝衔接,使职业教育培训更加贴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方位服务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构建贯穿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立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市场化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的培训资金渠道。
三、健全产业工人激励机制。通过落实产业工人参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激发他们立足岗位创新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完善产业工人成长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学历层次;通过优化奖励方式,激发产业工人参与经济建设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创造。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劳模先进和工匠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增加产业工人在评先评优中的比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有效激发广大产业工人通过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