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区位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越,产业平台夯实,产业链条完善,承接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优势明显。要进一步培植发展优势,培育发展动能,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围绕产业转移认真策划招商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围绕重点园区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围绕机制建设努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快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步伐。
一是主动作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联系对接力度。重点梳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转移目录,研究分析示范区发展规划,及时掌握意向转移企业名单。发挥驻外招商队伍作用,积极寻找经济协作和产业合作契合点,力争捕捉一批优质招商信息。
要大力彰显池州“山水土气”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围绕“4 3”产业,包装策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旅游、健康养老产业招商项目,通过宣传媒介广泛发布实施,重点吸引长三角地区有实力的企业来池投资。积极组织县区、园区赴长三角地区召开小规模招商推介会、投资洽谈会,针对意向客商开展精准推介。依托上海工商联、虹桥商务区等长三角地区政府机构和商协会平台,宣传发展优势、推介招商项目,不断提升池州在长三角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池州广泛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和竞争。
二是发挥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力度。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大力实施“招强引优”战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注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支撑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池州非煤矿产储量大、品质优的优势,积极开展非煤矿业产业链招商,加强与中建材、中电建、中铁建、中煤矿建、上海电气等央企及国内外大型矿企的对接,力争引进2-3家年产5000万吨矿业企业及矿产品深加工、廊道、装配式建筑等上下游产业落户池州。以入围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加大健康养老产业招商力度,努力将“九华胜境、健康之都”品牌叫响全国,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招商,将硒产品开发与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有机融合,积极引进高端科研院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田园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农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步伐。围绕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韩资台资项目,推进开发区台资产业园、东至经开区韩国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建设。
三是积极合作,加大与长三角地区园区共建力度。以我市6个省级及以上园区与嘉兴秀洲高新区、江苏如皋经开区、南京江东商贸区、江苏泰兴经开区、上海宝山工业园、常州天宁开发区签订共建协议为契机,按照“市场导向、自愿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托管园、共建园、园中园等多种形式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做好产业链、产业园整体承接工作。
引进先进理念,借鉴成功方法,鼓励支持池州市园区与长三角重点园区深化合作,探索发展路径。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协商确定双方合作方式,明确权利义务,妥善处理各方利益,让共建园区示范效应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在规划、产业、项目、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在企业用工培训、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动互助。以商会、行业协会、产业链为纽带,鼓励共建园区上下游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开展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企业跨园区分工协作,强化园区之间的产业关联。
四是对标先进,加大与长三角地区环境融入力度。对标沪苏浙发达地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马上办”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提高重大项目保障能力,通过向上争取、内部挖潜、调余补欠,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优质项目倾斜。利用规划修编的契机做好项目和产业的布局文章。通过增减挂钩、弹性出让、“腾笼换鸟”等途径,最大限度为重大产业项目留足用地空间。积极引导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向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对重大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建立重点招商项目联合预审制度,分析研判项目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经济分量等要素,增强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加速产业集聚。强化招商项目双向约束机制,明确双方权责义务,对等兑现合同条款。完善重点项目全程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着力解决招商项目从洽谈、签约、注册到开工、建设、投产中的全周期服务问题,确保招商引资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健全招商项目“回头看”工作机制,定期对落户项目开展绩效评估,分类梳理存在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加大对招商项目的统计分析力度,准确判断产业转移态势,锁定靶向,补齐短板,加快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