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池州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上下奋力攻坚,全力落实精准扶贫举措。离2020年全面脱贫已剩下最后一年,攻坚战进入“后脱贫时代”。如何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的“原动力”,是巩固脱贫成果、彻底断掉贫根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市众多贫困村因地制宜,发挥人口、地域、土地资源等要素优势,实施“一村一品”,推动特色种养业发展,并积极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大力推进“旅游 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产业单一,后劲乏力。特色种养业存在“一窝蜂”相拥而上,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例如:前两年特色中药材白芨价格坚挺,高峰期价格高达500元/斤,导致很多农户,一部分种粮大户转向大面积发展,但是,白芨种植周期长,价格受市场影响大。去年上半年白芨价格出现大幅下跌,50元/斤都无人问津,很多种植户等于3年白干,损失较大。二是种植规模较小,抗险力弱。实施一村一品,贫困户尝试种植各类农优品种,但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市场成本较大,一旦出现价格波动,极易被市场抛弃,从而严重打击种植的积极性。三是产业链短,特色难特。贫困地区种养业以农产品原材料为主,农产品受时间、空间限制,大多存在保存难、运输难、销售渠道窄等难题。例如,种植金丝菊、黄精、前胡等,均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自主品牌、没有统一的管理、没有稳定销售渠道。我市某个贫困村实施订单农业项目,种植紫苏计划外销日本,但在样本检测时,客户发现某型农药残余超过日本标准而被拒收。这是部分农户没有科学施药导致的恶劣后果,也影响后续订单外销等等。另外,旅游 扶贫是大势所趋,但是,旅游业与现代农业、体育运动、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多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辐射面有限,形成难度较大,仅仅适用于旅游资源丰富、生活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的区域,不适合在乡村全面推广,因此大部分贫困村对于旅游扶贫,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后脱贫时代,如何面对即将消除绝对贫困的新形势,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仅靠产业扶贫是不够的,还要走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这也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发展产业提出的要求。应着眼长远,在贫困地区着力推动土地流转,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稳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实施产业振兴战略,应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模式,农业部门应加大市场调研,将谋划产业长期发展摆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完善产业链条,按照“产加销”融合、“种养加”一体的发展思路,推动上下游衔接配套、产业间联动协同,特别是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实现从地头到市场的“头尾相连”。政府应推动技术研发,加强人才培训和教育,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包括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农业保险等风险保障制度等。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产业上,应多元化,这样可以分散风险,增加价值。
二是利益联结,龙头带动。对市场最敏感的是农业经纪人、农业企业,谋划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分享联结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引进优良品种、采用新技术、开展品牌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从而带动农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扩大产业规模、提高聚集效应、叠加效应。
三是延长链条,抵抗风险。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三产联动融合发展,深入发掘村社资源优势,实现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内部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免费培训、商标专利注册、包装设计等。例如,石台七井山的辣椒小有名气,但是尾椒难卖,可以制成辣椒腌制品出售,既增加收入,又解决卖椒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在商标注册、品牌打造上予以政策支持。继续深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
四是完善机制,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注重把脱贫攻坚同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社会治理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治理能力,长期培育、积极引进产业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本土脱贫致富带头人,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推动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在实现产业振兴过程中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和谐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