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并史无前例地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执政理念,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切中了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要害,更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后乡村发展的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个大课题,我就如何发挥农村乡贤在实施战略中的作用,用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提几点建议。
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少人发表对当前农村现状的感慨与担忧,我们寺庙也有不少农村居士,常常也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其实深入农村走一走,看一看,也会发现各地农村情况大同小异:看不到年轻人,房子大、房子多,没有什么朝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当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我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生态振兴、社会振兴,更是乡贤文化的振兴。乡贤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直以来都在促进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以乡贤文化的建设,用乡贤文化带动乡村文明、推动乡村发展。
历史上,乡贤们身体力行,充分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每个地方都形成了独特的乡贤文化。我理解现在的乡贤应该比过去的乡贤范围要广些,可以包括退休返乡的政府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有口皆碑的模范人物、反哺桑梓的业界精英以及其他所有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的先进典型等。
用好乡贤文化,激活乡贤力量,关键在于以乡情打动人心,以项目吸引投资,以服务传递诚意。眼下春节邻近,许多乡镇村都在筹划一件事,召开春节返乡人士座谈会,想借助他们智力、才力、财力等助力家乡发展。实际上一只大雁的归来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抱团成阵划过长空时,春天就真的要来了。当前我们需要敢为“领头雁”的乡贤回归,以乡贤带动乡贤,以乡贤带动乡亲,以乡贤带动发展。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商界精英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深情,对振兴家乡的情感共鸣,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
用好乡贤文化,激活乡贤力量,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外出企业家身上,少小离家老大回,其实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工人等都是宝贵的乡贤资源,他们有知识、有见识,有时间、有精力,我们完全可以请他们担任乡村决策智囊团,发挥余热,参与到乡村的基层治理中来,让他们再来一次“上山下乡”,集思广益,各尽所长,最大程度上促使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当然也不能把目光局限于乡村的经济建设,要多下功夫通过乡贤文化涵养乡风文明、提振乡村精神面貌。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扎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是乡愁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自己相对独立的个性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现实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圆梦小康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等很多难题,乡贤文化的“安全阀”和“助推器”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用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来推动乡村文明和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充分理解乡贤文化所具有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挖掘和发挥乡贤文化的巨大潜力与积极作用,用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