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服务业的可贸易化程度,共享经济新业态的出现,孕育着新一轮经济高峰的到来,也为池州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辐射带动。
从现实条件看,池州拥有162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大交通、大通道、大开放的基础良好,民营经济不断成长,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正在培育,现代农业潜力巨大,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发展促进了长三角乃至境外服务业向我市转移,为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契机。
从发展现状看,我市三产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提升,由2011年的35.3%提升到2016年的42.8%。服务业重要性凸显,已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源。我市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坚持“双轮驱动”,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升级水平,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动能。
从发展趋势看,我市三产服务业比重在全省靠前,对全市经济的拉动还需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优。如产品批发、交通运输仓储等发展不够,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业等相对滞后。从长期趋势看,长三角经济增长更加依靠消费,这会从需求端拉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随着步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医疗服务业将快速增长,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将存在很大空间。与工业领域引进技术不同,吸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技术、知识,必须推动更大范围、更具深度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融入长三角将是推动我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
池州如何才能主动承接发展,难点主要集中在跨区域合力推进机制尚未形成,相关业态培育相对滞后,扶持政策撬动作用效果甚微,人才、技术的吸引能力不足。需要着力在制度、业态创新上攻坚克难,重点围绕“四个变革”开展工作,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奠定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基础。
一、构建协同发展运行机制,着力推进“公共部门治理变革”
必须从跨区域联动格局出发,对上中下游城市群空间格局进行全局考虑,构建以政府联席会议综合管理制度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中心、专业化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一个主体、两个支撑”的一体化体系,聚焦城市群的辐射、影响和对外服务能力,对城市的组织能力、对外服务能力和联系强度进行综合考量,形成相关制度一体化。要完善合作与协商机制,在公共服务“三大基础设施”(即商务网络基础设施、流动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统分结合的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措施,实施公共服务业统计体系改革试点,建立公共服务业城市群网格化统计体系,探索资源配置的效果评判与分配。
二、搭建资源配置集成平台,着力促进供给行为“效率变革”
长三角城市群增长的点-轴-面之间彼此连接,依托产业带、交通线、信息网、城市群,形成一体化网络体系。将探索推动政务数据资源的对外开放和与市场数据的融合应用,将涉及支付、物流、电子签章等基础支撑性内容融入其中,率先实现“数字长三角”。池州要加强跨区域要素流动程度,在人才建设、区域协同标准、质量品牌互认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城市群公共品资源的共享与转移机制。在教育方面,推动综合改革一体化,促进长三角校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学生校外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在医疗领域,鼓励成立跨区域的医疗联合体。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业务延伸到服务业领域,承担社会责任。
三、协调关键环节融合度,着力强化服务供给“质量变革”
基于高速铁路和互联网,长三角正在积极推进以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经济模式,形成区域发展的新生力量。池州要精准把握公共服务产业链优势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以强链、补链为导向,协调关键环节耦合度,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催生服务业发展活力,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产业规划和城市的空间规划对接。加强口岸建设,增强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群大通关建设协作,推进海关监管区域扩能升级,开展跨境电商贸易。应积极培育专业化的跨地区现代服务业合作组织、非政府合作组织,创新资源整合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环境,有利于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生活品质提高。
四、建设公共服务研发圈,着力实现项目带动“动力变革”
融入长三角技术创新链和科技协同创新体系,需要加快形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建设紧跟长三角的科技应用承接转移基地,支持长三角高校、院所企业共建互建各类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加大创新扶持力度。围绕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建设“一批”带动项目。通过市县区联动,密切跟踪服务业发展的新动态,积极发展为自主创新提供支撑的研发设计、科技咨询、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各种新的业态,突出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健康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我市服务业整体功能,推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以推进主辅分离为契机,推进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外包集聚基地、检测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智慧旅游、贵申“三线厂”工业旅游、共享充电桩等新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共享经济集聚区、特色小镇(街区)。联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同产业链企业,抱团创树品牌,力争打造像“五常大米”这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同时,重视人才激励,形成“走出去 引回来”人才双向流动,以“本土化”推动“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