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奖励政策,着力实施“四送一服”工程。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4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4.7%,民营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但从全省范围来看,我市民营经济仍然存在经济体量小、龙头企业少、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值得深思。
一、我市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政务环境上看,办事难、办事烦、办事慢的问题仍需解决。尽管我市近些年加大“放管服”力度,出台了大量简政放权的政策法规,但执行层面的缓慢和低效降低了相关政策的有效性。部分职能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人员、技术、设备欠缺,不能按照规定的期限予以办结。如有的企业反映,营业执照办理虽然比以前快了很多,但在办理一些行业证件时,部门之间配合不顺畅,审批时间较长。
从配套环境上看,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各环节问题不容忽视。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为例,主城区东部经开区、高新区、集中区三区叠加,规划布局上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上同质竞争、缺少衔接,资源“大饼均摊”导致各个园区基础薄弱,缺少物流等必备的服务业配套。此外,园区管理的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导致很多建成的道路、厂房因为缺乏管理和维护,损坏严重。
从政策环境上看,知情度、操作性、执行力等方面亟需提升。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这是政企双方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有的企业反映,知晓的渠道太少,少数具体经办人员不问不说,不细问不细说。也有的企业反映,政策门槛高,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要求,如某开发区连续多年没有一家企业入围外商绿卡,企业反映的子女就学等问题难以解决。
从金融环境上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仍较突出。我市民营企业多为小微企业,由于担保体系不完善、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低、可供担保物不足等,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问题仍是企业最大的需求和困难,很多企业为了运转不得已进行民间融资,高利息、高成本导致企业难以扩大规模或进行技术升级。
从舆论环境上看,重视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有待建立。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政策环境,也需要舆论环境,和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社会舆论对于民营经济的看法仍然不够开明、开放,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如很多人在就业选择、投资创业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存在担忧和歧视。
二、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兴则池州兴,民营经济强则池州强,下一步,应进一步调动一切力量,全方位优化我市的营商环境,把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是优化服务强效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充实基层审批服务力量,积极推进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和“一站式”服务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抓紧规范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跨部门、多层级联办。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常态服务机制,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发挥各级工商联和商会、行业协会作用,打造企业家与政府直接对话的平台,多渠道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提高决策透明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及时主动公开涉企政策、信息。创新监管评价方式。引入第三方评测机构,对我市政务环境进行评估,构建完善政务服务评价监测体系,强化考核监督,建立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是夯实基础强支撑。搭建产业平台。对全市所有产业园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尽快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整合提升。完善功能配套。加大对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在相邻园区之间集中配套建设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设施,为入驻企业员工创造便利的生活条件。提升管理水平。理清权责,加强对园区已建成道路及设施的管理、运营与维护,加强园区的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统筹要素强保障。加大金融支持。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运营和服务水平,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与银行体系全面对接合作。建立财政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持续补充和代偿补偿机制,提升对企业融资担保的业务规模和服务水平。健全完善评估、征信、担保、信用体系,不断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用。降低企业成本。及时出台政策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制定政策时,应邀请企业代表参加,主动听取和采纳企业、有关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抓好政策落实,加大政策公开力度,及时跟踪反馈并调整完善,确保政策措施能及时全面的贯彻落实到企业。加强创新支持。在项目、人才、成果、资金等方面强化对民营企业支持,简化相关扶持资金的申请流程,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四是营造舆论强氛围。推动思想解放。要在不断解放思想上动真格,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瞄准省内外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具体工作中破除各种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强化宣传督导。积极挖掘“放管服”改革的正面典型,传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好声音”和“正能量”,及时曝光并坚决打击不作为、慢作为及“吃拿卡要”等行为。营造舆论氛围。树立民营企业典型,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塑造民营企业家积极有为、诚实守信的社会形象,引导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舆论氛围和亲商、重商、助商、护商的人文环境。(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