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税收的主要来源,是财政增收的主渠道。池州建国后曾历经两撤三建,由于行政区划变更频繁,在计划经济时期失去了国家重大工业项目布局的机遇。自1988年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24%提升到2017年的35.2%,但始终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规模小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每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工业经济发展遇到暂时困难和挫折时,就会出现一些杂音,不是想方设法寻找工业发展障碍的破解之道,而是对池州发展工业产生了疑问,时不时出现了池州不需要发展工业的论调:“池州只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发展生态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就可以了,不需要发展工业了”;“现在环保压力这么大,工业没办法发展了”。有些把前江工业园、东至经开区单个偶发环境事件扩大化,继而就认为“池州重化产业不能发展了,化工也不能搞了”,也有采取“一刀切”办法,不敢让项目落地,不敢让企业恢复生产。我市工业的主战场在沿江地区,现已布局了五大工业园区。当前最令人担心和忧虑的是不少同志不能正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思想,存在三大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
一是扩大化,对“三道防线”生态空间管控要求的认识有误区。“1515三道防线”划定以后,有些同志错误地认为,沿江1公里范围内不能新上任何项目,甚至在沿江1公里范围内已经建设的标准化厂房,按照目前“禁新建”要求,新招商工业企业都不给入驻。还有的认为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所有项目都要搬迁等错误认识。
二是片面化,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片面理解为在沿江地区不能新上大项目。总书记说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是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方式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长江经济带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摒弃过去那种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的老路,有些同志就简单地理解为沿江地区就不能新上项目了。
三是简单化,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简单理解为长江经济带只搞生态环境大保护,发展变成次要的。甚至出现了多少范围内“一刀切”不给新上任何项目,多少范围内现有企业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搬迁,有些地方还以生态优先之名,对沿江地区新上项目一律不批,怕担责。这些认识和作为完全违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的思想。
从我们池州市情来看,池州市国土面积8399km2,其中耕地1400km2,山地5400km2,水面570 km2,再加上已有的城镇村和工矿用地480 km2,湿地70 km2。以上合计国土面积7920 km2,剩下可供开发的面积约480 km2,如果沿江沿河1公里范围内不开发建设,只剩下170 km2可供开发利用,如果沿江沿河5公里范围内不开发建设,可供开发的面积变成了倒挂1070km2。所以这些认识既违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也不符合池州的实际。
发展不足是池州最大的实际,最大的市情,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对其他城市来说,也就是一个快慢的问题,但对池州来说,就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发展不上去,池州将面临再次被撤并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留给我们池州追赶的时间不多了,我们没有时间再折腾了。加快发展对池州来说,放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不为过。加速工业化是池州加快追赶、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但进入新时代,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高端发展、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和构建“4 3”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求,做强做大做优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有机农产品加工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要将各种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集聚,将各种扶持政策优先向主导产业集中,着力推进主导产业扩大总量、提升质量迈向中高端。积极培育以半导体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是建设好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按产业链布局引进一批补链项目,加快形成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立足现有企业,按照“培育壮大一批”、“扶持救活一批”、“淘汰落后”一批的思路,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成长性企业,要优先保障要素供给,叠加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尽快促其发展成为行业“小巨人”。对一些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要借用扶贫精准识别的方法,对产品有市场,经营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纾困救助资金、续贷过桥周转贷款、政银担等多种措施,帮助其尽快脱困;对一些产品科技含量低、即将淘汰的落后产能以及污染环境的产能,要加大退出市场的力度,减少对资源浪费。
二、加快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园区优化整合,统筹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园区规划调整、以及池州港总体规划、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特别是对距离长江不足1公里的园区,要加快规划布局调整,既要守住生态红线,又要为今后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围绕构筑“三道防线”,打造“三区”,即:沿江1公里范围内打造生态修复样板区,沿江5公里范围内打造产城融合创新区,沿江15公里范围内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要制定省级开发区环保安全达标改造方案和工业园区环境污染防治考核办法,抓好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和稳定运行,推进相邻园区地下管网互联互通,加强工业固废运转处理管控,建立固废危废水陆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气,争创国家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违法偷排偷放、偷抛企业,按高限进行处罚,同时列入违法失信黑名单。
三、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近几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不快,规上工业企业户数逐年减少,关键是前几年的项目没有接续上。要加强项目谋划,用池州海螺、电厂“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划项目。要立足优势资源、现有主导产业链高端或者其他要素优势谋划项目。每一年,每个县区必须谋划3—5个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每个管委会也要谋划1—2个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对每一个项目,落实专班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要将重点项目谋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同时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谋划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以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谋划承接一批招商项目,改变目前以到位资金为主导的招商考核方式,应以项目投产、发挥效益为主设置考核指标。要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按照“四督四保”要求,着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带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推行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法制环境,深化“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精准服务,出台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服务企业规范,在依规、依纪、依法,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其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要加大工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全方位落实招才引智的各项激励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市政协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