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鲜明导向。强力推进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实落地,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是各级党委政府职责之所在,是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基本情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教育主管部门主动作为。一是市县各学校课后服务如期开展,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二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主要是减少作业总量,控制作业时间;提高作业质量,优化作业设计。三是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赢得了全社会广泛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市坚持“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综合思策,强力推进“双减”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学校之间进展不平衡。部分学校政策宣传氛围不浓,家校共育合力不强;有的学校作业管理与考试管理没有形成科学机制;少数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不丰富,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有明显差距。二是课后服务保障措施未落实。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财政支持政策尚未建立,课后服务保障资金来源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员少,经费保障困难。三是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缺编,特别是农村学校尤为突出,严重影响课后服务质量。四是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难度大,“地下培训”屡禁不止。五是常态长效机制不健全,各成员单位工作合力不强,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推诿扯皮。
三、解决的方法和建议:“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要紧扣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抓好“双减”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家长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一)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名校长梯级培养工程和“国培计划”项目,培养更多名校长和优秀年轻教师。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压实校长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三要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四要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更要关注学习目标的达成。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二)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要控制作业总量。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二要优化作业设计。各学校要根据学情研制校本作业,调结构,提质量,布置分层次和个性化作业。加强作业指导,建立教师批改作业检查制度。三要规范考试管理。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不得组织入学考、摸底考、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名义变相组织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可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各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七、八年级语文、数学、外语可进行期中考试,八年级地理、生物在下学期进行期中考试和一次模拟考试。
(三)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一要规范课后服务管理。课后服务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主动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安全措施、收费项目等,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方便,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二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劳动、实践、社团等活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童年的幸福。
(四)进一步规范培训机构管理。一要全面压减总量。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着力解决过多过滥问题;对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坚决关停,依法取缔。二要严查“隐形变异”行为。对那些注销了学科类培训办学许可,重新领取营业执照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旧从事学科类培训以及“一对一”、“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三要限制培训时间。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迟于20点30分。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到节假日必查、工作日晚间抽查,做到查实严处。四要加强人员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或相应专业资质,严禁聘请中小学在职教师、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严禁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五要开展广告整治。依法依规查处违法违规广告行为,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同时,要组织工作专班对现有各类校外培训广告开展集中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六要强化收费监管。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根据培训成本、社会需求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七要严控风险隐患。推行预缴费监管平台,开通监管账户,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管控,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五)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一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扛起“双减”工作政治责任,加强对“双减”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双减”工作。二要落实行业主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谋划、组织协调和专项督导,指导督促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发改部门要尽快出台课后服务收费标准,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指导政策。财政部门要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解决薄弱学校和边远山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资金不足问题。人社、编办部门要在教师招聘上提供保障,解决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民政部门要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将其纳入网格员日常巡查。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工作以及收费、广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监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六)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依托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双减”政策宣传解读,通过家校公育,促进家庭和社会在“双减”工作上同心同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