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构建“头部企业 中小企业”生态圈。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好不好、快不快,关键要看这个地方的企业有多少、质量怎么样,其中头部企业作用更加突出,地位更为重要。我市经济总量落后于全省,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参天大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好项目。从产业发展看,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目前本土上市企业仅4家,缺少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品牌企业,企业之间缺少关联性、互补性和相互渗透性。二是骨干企业体量小。2020年度,我市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企业14家,超50亿企业2家,超百亿企业仅1家,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抵不上合肥联宝科技一家企业。三是财政支撑能力弱。市本级每年用于扶持产业、支持企业的资金不超过1.2亿元,没有像合肥引进京东方一样的豪气和实力。
我市出台了发展八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群长制”和顶格推进机制,全市上下引育龙头、发展产业、强链壮群的意识愈发强烈、思想愈加统一、思路愈为清晰。无论成长为一定规模的存量企业,还是初出茅庐的初创企业,都需要政府进行扶持,从而获得实现快速发展的动力。就我市而言,八大新兴产业基础均相对薄弱,如果把有限的财力撒胡椒面,就突出不了财政政策的激励效应和引导优势。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构筑产业生态,关键是要树牢“引育一个企业、发展一个行业、做强一个产业”的发展理念,把引育头部企业、实现群链发展放在重中之重。
一是政策做到“重点倾斜”。市委市政府决策实行八大新兴产业“群长制”,目的是通过培育一大批“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的头部企业,加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当下的重要任务,就是吃透把准国家、省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科学谋划八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系统分析产业上下游链条衔接,重点引育产业链核心环节项目,并从投资者最关心的角度出发,梳理、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切实提高政策针对性、精准性,全力以赴鼓励和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要素做到“最优配置”。树立“好项目不缺要素”的理念,认真研究国家、省产业政策,论证出台从土地、财政、税收、人才及环境容量等全要素支持新兴产业关键项目发展的政策集成,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优先配置土地资源、优先保障融资需求、优先保障节能减排指标、优先保障人才支持“四优先”机制,明确要素跟着头部企业走、跟着产业链走的改革路径、操作模式和具体措施。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加快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下足气力抓好产业数字化改造、“腾笼换鸟”和“三类土地”处置。实施工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环保管家”“安全管家”建设。探索建立碳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争取风能水电、碳汇森林等量置换冲抵碳排放,引导企业加快建立节能低碳的绿色生产体系,支持园区创建“双碳”示范园区。同时,对“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引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
三是服务做到“量身定制”。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现有企业才能留得住、长得大,外来企业才能进得来、发展快,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竞相迸发,创新驱动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全市上下要坚持“项目为王”,牢固树立“一切围绕项目、一切服务项目”的理念,实行顶格直通服务,制定优化重点头部企业引育服务专班机制,在“群长制”基础上,落实每个产业龙头都有一个由市级领导挂帅的服务工作专班,强化扁平化快速响应和动态跟踪服务,切实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同时,切实发挥池州人才“绿卡”效能,在医疗保健、金融投资、政务服务、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全面提升企业家的获得感、满意度,全力打造全省第一方阵的一流营商环境。
四是队伍做到“精兵强将”。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引育头部企业取得突破的关键。要扎实开展三年“培优计划”,加强“双招双引”、产业发展、专业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把懂经济、懂招商、愿服务、会服务的人员充实到经济一线,培养锻造一支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的专业化队伍。深入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制定更具吸引力、针对性的人才政策,灵活招才、柔性引才,积极委托专业咨询机构或邀请业界智囊专家团队定期对我市龙头项目把脉问诊,对头部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任务、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支撑,不断创新推动引育发展头部企业的手法、步法和打法,尽快建造区域产业升级的“航空母舰”,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