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中心区,发挥着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组合拳”,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目前,pm2.5、pm10和空气优良率呈“两降一提升”趋势,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工作,水环境质量长期稳居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前列。
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要求,压实“河长制”、“林长制”职责,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分级管控体系,持续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加强沿江生态廊道建设,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完善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任务清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督促各项措施落地落实。积极参与共建预警预报机制,扎实推进协同防治。
一、存在问题
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相比,我市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山水土气”特色鲜明,具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强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加快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标约束严格。按照考核要求,在“十三五”末,我市pm2.5平均浓度需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来,该数值比周边沿江其他城市(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的考核数值更为严格,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目标的压力艰巨。同时,环境质量要从“好”变成“更好”,进一步改善的难度逐年递增,增加了改善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
二是产业结构不优。我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短期内还难以改变,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气减排面临着“无潜可挖”的困境。由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不仅制约了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还制约了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效果。
三是基础支撑偏弱。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沪苏浙的地级市有较大差距,一些公益性环境基础设施还处于提升阶段。环境管理科技化水平不高,非现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不够广泛。环境监管力量与监管要求相比严重不足,基层环境监管人员和专业性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乡镇一级监管网格落实监管责任不够到位。
四是生态短板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对各类矿石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视觉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开采利用时对大气、水体的污染防治措施还不够到位,发生次生污染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受长期以来的村居分布和生活习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突出的短板之一,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控不够彻底,尤其是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方式仍比较原始,一些处理设施长期运行不正常。
二、相关建议
为了更好地筑牢池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生态屏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加快绿色发展的新动能。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结构、布局的绿色化,做大“环保红利”,依据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城镇乡村绿色发展,完善补齐农村环境保护短板,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推广绿色生活行为准则,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创建一批示范性的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二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保持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分阶段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抓好污染物排放源头防控,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让环境质量改善成为“看得见的环保”。
三是积极参与共保联治。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细化生态环境管理网格,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加大与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的环境治理联动,加强在规划、政策、工作上互通,建立排放标准衔接、数据共享、联合执法及应急协同等领域的合作新模式。
四是打造生态特色品牌。结合长江大保护和建设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的战略布局,高起点编制“十四五”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谋划一批沿江岸线生态廊道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小流域(跨界小流域)治理项目,擦亮“生态池州”金字招牌。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为抓手,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