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推进矿业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随着长九新材料、长智建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非矿龙头企业的落地,池州非矿产业的发展形势正悄然无声地迎来新变化,非矿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灰尘蔽日、道路破损等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也使我们对非矿产业的发展有了新认识,那就是矿业经济不是不能搞,而是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但客观地说,我市非矿经济现状与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差距,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坚定信心,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以资源换产业的池州特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建市以来,池州上下围绕独特的资源禀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非矿经济的发展就是其中重要成果之一。以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以下简称三石)为代表的非金属矿是我市的特色资源,目前探明储量超过120亿吨,储量和品质位居全国前三甲。围绕三石资源形成的非矿经济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和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压仓石,大力发展非矿经济已在我市上下形成了共识。从2016年以来,我市的非矿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和税收的占比均在15~20%之间,且一直呈递增趋势,随着我市非矿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对经济的贡献还会持续增大,带动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当前的非矿经济发展成就也再次激励着我们要坚定地走好特色之路,全市上下要以坚如磐石的毅志,驰而不息,投身于池州非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业当中。
第二,把握要求,坚持以更明晰的发展方向推进非矿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加法”。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非矿产业整体价值。做强龙头。注重招大引强,紧盯国内外大型矿业企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国际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中央和省属企业、国内外非矿材料产业链知名企业,开展对接,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辐射作用大、附加值高的,集矿产开采、绿色循环、矿业精深加工和矿业设备高端制造为一体的大型非矿综合类项目。完善链条。以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为着力点,围绕化工、冶金、食品、医药、环保等下游非矿产品加工业,培育塑料、橡胶、造纸、建材、碳酸钙固废处理、配套化工和机械等新的产业板块,尽快形成涵盖资源开采、综合运用、精深加工、“三废”回收和循环利用等布局科学合理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本着"同业集聚、资源共享"的原则,使集中入住项目向集群化转变,通过做强龙头,做实链条,做大集群,来强化非矿产业集聚。
做好“减法”。要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攻方向,通过环境约束、规模控制、产品标准等措施,淘汰一批落后的矿山与矿业企业,加快实现由“卖原矿”向“深加工”转变,在提高非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效益上下功夫,全面提升非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起点。针对排放、能耗、土地、生态等短板制约,通过政策研究、机遇把握、腾笼换鸟、避开红线等来化解非矿转型发展难题,减少非矿转型发展障碍。
第三,强化支撑,坚持以夯实基础为我市非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焦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和灵魂是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科研院校和专业技术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与示范推广,培育并申报一批非矿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市本级非矿研发科技专项,积极组织实施非矿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申报省级科技重大专项。
搭建平台。扶持现有的研发机构晋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全市质检资源,搭建集检测、科研、咨询、培训、成果推广和标准服务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营造专线。非矿运输是我市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全市各县区均已对非矿专用通道开展前期工作,且正在加快推进,此项基础工作投资额大,涉及到土地占用、生态红线调整、岸线利用等众多制约因素,须举全市之力,锲而不舍地攻坚克难,实现矿产品绿色运输,非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四,提升保障,坚持用高水平的服务为我市非矿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坚持规划引领。筹措非矿资源勘探专项资金,摸清三石资源家底现状,在融合全市各类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我市非矿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和区位优势,对非矿产业进行合理布局。
优化矿权设置。明确矿山关闭、整合具体安排,严格准入条件,严禁破坏性、超规模开采,科学合理开发。建投集团按照探矿权管理规定,做好市辖区内矿山开采权收储工作,并引导采矿权向产品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项目转移,除建筑石料外,支持新设采矿权约定矿产品在当地进行深加工。
加强协调服务。强化矿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产业的监测、协调、服务功能,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抓好落户项目的跟踪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