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有文是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西柏村的村民。 7月18日,记者在养鸡场看见他时,他正给鸡舍消毒,忙忙碌碌却又活力十足的样子,“是扶贫工作队激发了我的创业激情,是这份自食其力的工作让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面对记者,冯有文有点腼腆,却掩不住笑容。
走进池州市政协机关驻村帮扶点丁香镇西柏村,只见整洁干净的农家小屋伫立在山水田园间,平坦宽阔的道路延伸至青山深处,村口的扶贫车间里村民们开心地忙碌着……西柏村“脱贫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些都得益于精准扶贫,也凝聚着池州市政协领导和机关倾情帮扶。
找准“病因” 精确把脉开“良方”
西柏村是石台县重点贫困村。 2017年池州市政协机关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始进驻西柏村,工作队发现,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乏力,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针对制约村级发展“病因”,池州市政协开出“良方”,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扶贫重要引擎。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将一件件“实事”变成“事实”。两年来,池州市政协机关和扶贫工作队协调对接项目的谋划、申报,为西柏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筹资资金100多万元。如今,围绕交通、安全饮水、桥梁护坝、农田水利等各种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同时政协各专委会、各界别以及广大政协委员也迅速行动,来到西柏村献良策、办实事,通过产业扶贫、劳动技能培训、科技服务、医疗下乡、文化进村、捐资捐物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进村到户的公路畅通了,入户的路灯亮起来了,村民喝上了自来水,村级文化广场正在修建……”谈到村里的变化,西柏村党总支书记杨林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最让大伙感激的是,扶贫工作队连续两年争取了30多万元水利建设资金,让村里年久失修的沿河护坝得以完善加固。西柏村位于黄湓河的上游,黄湓河穿村而过,沿河护坝还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毁损。“护坝的周边都居住着村民,每年到汛期,最担心的就是沿河护坝出问题。 ”杨林说,如今水利建设项目正紧张实施中,他这块心病也可以去除了。
帮助就业 岗位送到“家门口”
池州市政协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驻村工作汇报,成立市政协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对驻村扶贫工作进行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同时池州市政协领导多次进村调研,与村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商定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
怎样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在家门口就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与村委的想法达成一致后,工作队把想法汇报到池州市政协机关,池州市政协机关多方协调,争取了40万元资金,在西柏村建起了“扶贫车间”。工作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浙江考察,引进了浙江珂阳箱包制造厂。今年3月份箱包厂正式投产,30多名贫困户进厂成了车间工人。
49岁的熊杰龙因为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村里的扶贫车间建起来后,熊杰龙来到厂里做起了缝纫工,每个月增加了2000多元的收入。 “工作环境很舒适,又在家门口,顾家又能赚钱,”杨林说,箱包厂的成立为西柏村脱贫致富植下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增强“造血”做脱贫道上“引路人”
冯有文家在西柏村小有名气,以前是因为穷,现在是因为他成了养殖专业户。
在西柏村众多整洁漂亮的楼房中,冯有文家的老房子显得格外低矮。过去因为家里两位老人身体不好,冯有文也没有技能,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很清贫。扶贫工作队在对贫困户走访时,把冯有文列为帮扶重点。
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发挥自身优势创业。 2018年冯有文决定利用家中的山林发展养殖业,他的决定得到了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全力支持,大家帮助他申请贫困户免息贷款,申请产业扶持资金。去年他养了300多只鸡和4、5头猪,年底增收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扩大规模,养了1000只鸡,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网络销售渠道已经打通。 “今年的收入会更多一些,离致富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冯有文笑着说,借助危房改造资金,今年他还要把家里的房子翻修一下。
如今,西柏村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增加到5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贫困户能靠自己生活,有稳定收入。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体现政协组织的责任与担当,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扶贫工作队队长盛桂林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