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有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基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 目前我市食品药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医药产业城乡发展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缺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但村级医疗机构用药品种变少,一些常用必备药品无法买到,基层群众用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农村食品加工小作坊、流动摊贩、餐饮摊点、农家乐等数量众多,多为个体家庭式经营,规模小、软硬件设施差,业态种类复杂,分布相对散乱,产业规模化、集聚化水平低。
2、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食品药品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行业自律能力较差。
3、群众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基层群众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普及程度不高,辨别假劣毒害食品药品的能力较低,且容易受虚假广告误导,自我防范意识较弱,依法维权意识不强,食品安全问题特别突出。
4、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任务繁重。农村监管对象较为分散,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任务繁重,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检验检测技术手段落后,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的日常监管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对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监督检查频度较低,实际工作很难实现全覆盖。
5、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突出。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高毒农药、禁用肥料、限用激素在种养殖环节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举办“健康讲座”、开展“专家义诊”等旗号向农村非法兜售假劣药械、保健食品,或者以非药品冒充药品蒙骗基层群众。极少数生产加工经营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销售假劣食品药品手段翻新,方法隐蔽,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从城市流向农村的趋势比较明显。相对而言,农村更容易成为假劣食品药品的“重灾区”。
-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监管能力,落实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根据区域人口分布,按照监管对象数量多少,参照一定比例科学配置编制和人员,配备必需的执法工具和技术装备,使监管队伍与监管职责相适应。
- 完善责任追究体制。进一步完善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管部门要做到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整体监管合力。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 健全检验监测评估体系。加快基层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开展影响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因数的分析研判和评估预警,对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排查、早解决。
-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实战演练,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一旦出现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有效应对、及时控制和正确处置,尽最大可能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 强化科普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普及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和饮食用药安全常识,全面提高基层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辩假识劣水平,切实增强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经营能力。开展舆论监督,曝光典型案例,加强示范引导,宣传工作成效,营造人人关注食药安全、人人参与食药监管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