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清单制度体系,实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大力推进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离群众的要求、企业的期盼和“四最”营商环境的标准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要深化“简”的理念。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繁杂的行政审批环节带来的是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必须在简化手续上求实效。从目前群众、企业的感受来看,一些领域改革依旧没有到位,百姓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事情依然不好办”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群众办事“来回跑”的现象依然存在。简政放权要“简”字当头,怎么简,就是少给来办事的百姓、企业“添麻烦”,说白了,就是多服务、少添堵。就是要在方便企业、方便群众办事上动脑筋、想办法。要提高行政审批信息化运用程度,实现网上办理全覆盖。要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部门共享,改变同样的信息、同样的资料在不同部门反复提交状况,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坚决革除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通过行政审批的减法,换取政府效能的加法,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为服务提效率。
二要坚定“放”的决心。只有刀刃向内割自己的肉,才能做到接得住、管得好、服务到位,才能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部署,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真正把最实的东西放下去、能取消的坚决取消,铲除不利于市场活力发挥的各种门槛;要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有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促进公平竞争,防止不应有的垄断;要坚持同步推进,既要提高基层承接能力,做好与上级权力下放及时对接,更要敢于向自己“开刀”,提高放权的含金量,做到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
三要创新“管”的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依规把各类市场主体管好、管到位。大力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体制,加快建设随机抽查系统。在已公布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市场主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推进“互联网 监管”模式,推行跨县跨区跨部门联合抽查,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任性、标准不一等问题。加快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体系建设,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围绕群众最关心、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重点整治打击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让违规违法经营者无立足之地。
四要提升“服”的效率。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制,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投产过程中所有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网络等公共服务事项,由相关部门代为办理相关手续。让企业少跑路,让体制内的同志帮着跑。要加强基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两集中、三到位”改革,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进行认真梳理,推进项目进驻,流程再造,压缩时限,完善并联审批协同机制,实行并联审批、限时审批,打造“一窗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政务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推行“不见面审批”,实现“最多跑一趟”,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通过改进服务举措,优化服务流程,尽最大努力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更加公开透明、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让企业和群众从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中,从一照一证的办理中,增强改革的获得感。